我從長期的演奏實踐和多年的教育賣踐深切地體會到,方法的好壞、科學與否直接影響到演奏效果和水平的提高,也會影響教育質量的好壞。有了正确的演奏方法,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,反之,演奏方法不科學、不正确,會導緻走彎路,甚至出現職業病。,如、等都十分講究演奏方法,所以其發展很快,對于我國同樣存在這個間題,隻是樂器不同罷了。要想不斷提高演奏水平,必須認真地從理論和實踐中,探讨解決演奏方法問題,現談一些我對演奏方法的體會。
1、必須講究演奏方法的松弛。
我國古筝有諸多流派,巳形成不同的風格特點,由此産生了不同的運指規律和按、滑、揉、顫的技法,但不管那個流派在演奏方法上怎麽不同,有一條是共同的,必須講究演奏方法上的松弛,具體地說,隻有使肩、手臂、手腕、直至手指各個關節處于松弛狀态,才能使力順利地到達指尖,使手指在觸弦的瞬間爆發出力量。這一瞬間的用力使指尖有一定的緊張度,那是肌肉收縮的結果,随即就要松弛下來。就在這無數次的弛張中,能使手指持續發力而不感覺累,能以最省的力獲得最佳的音響效果。反之,觸弦後如不及時松弛,在持續的緊張狀态中,手指,手腕,手臂都會出現酸痛,嚴重影響演奏效果。因此,松弛的演奏方法要特别予以重視,在教育中,必須把這個問題作爲首要環節來抓。
2、在演奏中如何做到松弛。
我國古筝界與其他民樂專業一樣,經過幾十年來的發展,在演奏方法上已開始逐步走向科學化,對于古筝演奏方法上的 松弛 這一點,從理論上講已沒有什麽異議了,但在如何使這一理性認識貫徹到實際中去,真正收到應有的效果,我認爲還應該研究如何在感性上加深對松弛演奏含義的認識,并在實踐中體會到什麽是真正的松弛演奏,而不是僅僅停留在理性認識上,或者還不能完全做到松弛演奏。
如何做到松弛演奏,我的體會是:
當手指尖沒有接觸到弦時,手指應該自然下垂,整個手指、手腕、手臂均無任何感覺,好象失去知覺一樣,一點不用力,隻有當手指尖端接觸到弦身的一瞬間,手指尖才爆發力量,爾後手指關節必須立即恢複到近似無知覺的狀态,即不用力的松弛狀态,如果用力的時間太早,易使手指增加緊張的程度,而且運動的範圍大,造成手指運動不靈活,持續時間一長便會使手僵硬。
人的運動神經都是由大腦指揮的,故手指關節的運動是直接由大腦支配的,運用氣功原理同樣可以達到 松弛 演奏之目的。氣功是運用意念指揮 氣 運行,而 氣力 的叫法,恰恰說明 氣 與 力 是同一物質。氣功師運用氣功用胸膛頂住幾噸重的石闆,這證明 氣 就是 力 ,力集中到一點上就能發揮巨大的作用。所以我感到運用意念同樣可指揮力集中到手指尖端,發出具有穿透力的音量,透明的音色。具體地說,就是手指尖端在接觸弦身的一瞬間,有力量完全脫離手指尖到弦身上的感覺,通過細心體會,慢練,會逐漸感到手臂、手腕、手指很輕松,但音量很大,音色很純。原因是力氣完全貫通到指尖,從而達到松弛演奏的目的。
有了這種松弛演奏的感性認識,運用了科學的演奏方法,就能夠使手指完全按照你的要求去做,通過嚴格的訓練達到手指運用自如的目的。這是搞好演奏的重要環節。
在已經掌握正确的演奏方法的基礎上,還應該注意以下幾個問題:
1、演奏時要善于用 正鋒 觸弦。
指甲尖端與弦身接觸的部位叫 鋒 , 鋒 又分 正鋒 側鋒 或 偏鋒 ,以中指爲例,中指甲正中央尖端部位叫 正鋒 ,中指正鋒的邊側部叫 偏鋒 。無論中指、食指、大指彈撥時都應盡量運用指甲的 正鋒 去接觸弦身。因爲弦的振幅方向是與弦的平面靜止成垂直運動,用手指甲的正鋒觸弦就能使彈撥方向與弦的平面靜止保持垂直,浙江筝的傳統演奏方法将右手大指的撥子斜戴,就是能使人體的日常生理手型,大指彈撥方向與弦平面保持垂直,使大指用 正鋒 觸弦。這樣用鋒的效果是:用力集中,發音飽滿,音色圓潤,無噪音,相反如果用大指、食指、中指的側鋒接觸弦身,必然力量分散,音量單薄,噪音多。
2、掌握好手指運動的幅度
彈筝時指甲在觸弦之前和觸弦之後之間的距離,叫作手指運動的幅度,慢速度彈奏,手指幅度可稍大些,快速度彈奏,幅度應盡量小,手指好象完全貼靠在弦身上,而肩、手臂、手腕等關節相對放松,既不可用力,也不使之運動,運用指關節作主要運動。這樣演奏易于做到手指尖端與弦接觸時的控制能力,這樣最能得到明顯的演奏效果。
3、手指觸弦的時間應盡量短,接觸面積要準确。
指甲與弦身相接觸時間越長,噪音也就越大,因此必須注意手指觸弦的時間應盡量短,即使演奏節奏很慢的旋律也是如此,決不做指甲長時間停留在弦上的動作,指甲觸弦的面積,要視弦的粗細而定。弦細,指甲接觸面積要盡量小、淺;弦粗,指甲接觸面積要稍大些、深些,才能使高中音區發出明亮、圓潤的音色,低音區發出渾厚、飽滿的音色。
4、掌握好力的傳遞作用,才能有好的演奏效果。
每首樂曲如同一首詩或一篇文章,由一個個句子組成,長短不一,作用不一。有時激動,有時平靜,有時悲傷,有時歡快,情緒不一。每個樂句如同講話、朗誦,要有抑揚頓挫,有緊有松。在對樂曲作了認真研究分析之後,就可以知道該用怎樣的技術來體現它。而彈撥樂器有個共同的弱點,點子多于連音,除了運用長搖達到連續的長音外,都是分散的點子,我們分析樂句的目的,就是要使分散的音符,成爲一個個連貫的樂句。以 東海漁歌 爲例:
()
這是一大句,二小句,這二小句必須各自一氣呵成,很連貫,而且速度比較快,要彈好它,我的感受是:從第一個音下去,即第一個力點下去,不再重新發力,而是使這股力在每個音符中間傳遞,在每個手指尖之間傳遞,不另作呼吸和用力,即使樂句中有起伏,強弱變化,也就是這股力運用時多與少的間題,但決不中斷這股力,直到換下一句時才中斷。這些音符如同是一顆顆珠子,這股力就如同是一條線,穿透于每顆珠子中間,它把一個個孤立的音符都串起來了,這樣練的結果是:手的動作自然而然會非常小,手指完全貼着弦而過,演奏效果是樂句很流暢、連貫,技術問題比較容易得到解決。在具體練習中,無論解決那個問題,都必須注意從慢到快,循序漸進,隻有在慢的練習動作中才能仔細地去辨别演奏方法的正謬,有時間去糾正并做好它。這樣練出來的東西,基礎紮實,不易走回頭路,并收到理想的演奏效果。
以上談的演奏方法是我在演奏實踐中的一些體會,在中我運用了這些方法教學生,效果比較顯著,這些體會和看法,有不當之處,請各位專家和同仁指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