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關于的一般技巧
在古筝演奏中,肩、臂、腕、指是主要運動部位,本文将上述部位的肌肉在演奏中的作用以及伸、縮原理,演奏姿式與演奏方法分别簡述如下:
1 肩部 彈筝時的肩部運動,主要由肩關節外面的三角肌,胸部的胸大肌、胸小肌;肩胛上方的斜方肌;背部的背闊肌、菱形肌、斜方肌等作用下實現,初學彈筝的同學,由于方法掌握不當,這些肌肉容易過分緊張,時間稍長,即感到疲勞,如果不及時把這些部位的肌肉放松下來,就會出現背部、肩部酸痛症狀。所以肩部的放松是個很重要的問題。隻有肩部高度放松,才能使上臂、前臂、手部處于放松狀态,能以較少力量獲得較好的演奏效果。
2 上臂 彈奏中上臂經常需做外展、内收和屈伸等動作。上臂向外上方和内上方擡起,分别叫外展和内收。上臂向前方運動叫屈臂,向後方叫伸臂。這些動作都是在胸部的胸大肌、胸小肌,背部的背闊肌、萎形肌、斜方肌,肩部的三角肌等肌肉群協同作用下實現的。演奏時這些部位的肌肉放松、緊張程度直接影響上臂動作,隻有在大腦支配下,才能使演奏動作舒松自然,協調一緻。
在實際演奏中,不要把上臂和肘擡得過高,一般以上臂外展與側胸壁成45 角左右爲宜。如果上臂過于外展,肘必然支起太高,緻使上臂始終處以緊張狀态,反之,上臂挾得過緊,也會造成上臂的緊張、影響上臂和前臂動作的靈活。
3 肘 上臂屈肌(肱二頭肌和肱肌) 和伸肌(肱三頭肌)的起點在肩,止點在前臂,中間跨越肘關節。因而它們的伸縮能使肘關節産生運動。當屈肘時,屈肌收縮,伸肌則适當放松,但仍保持一定的緊張度,從而保證肘關節屈曲适度,移弦動作準确。如果伸肌絕對放松,屈收縮程度過大,那麽屈肘程度則大,使屈肘超過預定位置;如果伸肌放松程度小,那麽,屈肌收縮程度必不能大,則屈肘程度也小,使屈肘達不到預定的位置。可見,彈奏動作的準确程度是由屈、伸肌群控制的,隻有屈伸肌群收縮、舒長适度才能達到動作準确。要想達到這個目的,必須經過長時期艱苦的練習,使肌體受到充分的訓練,提高其動作的準确性。
4 前臂 前臂屈肌群可屈前臂,使前臂旋前,屈腕,使手内收,屈近側指關節,掌指關節,屈拇指關節。前臂伸群可伸腕、使手外展、伸指、使前臂施後,外展拇指,伸拇指掌關節。伸拇指指間關節。因此上臂肌内群的放松與否直接影響前臂,前臂肌肉群放松與否直接影響腕和手。
5 手腕 手腔的屈伸動作以腕關節爲樞紐。腕關節由八塊小骨組成,便于上、下、左、右和旋轉運動。在演奏中,手腔的松馳、靈活與否,直接影響手指彈奏,因而是個非常關鍵的問題。如果手腕不靈活,必然導緻前臂過多參加運動,使力臂加長,演奏動作加大,造成動作遲緩,發音生硬,呆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