琴弦知識大全
分爲:管樂、弦樂、打擊樂三大類,古筝作爲最具代表性的民族,琴弦的選擇,無疑是重中之重。
古筝琴弦的曆史發展
筝發展到秦代已十分流行,到了魏晉,特别是唐代更爲普遍。這時的筝有十二弦,也有十三弦的。初期以十二弦居多,到了唐朝則以十三弦爲普遍。舊唐書音樂志: 案京房造五音準如瑟,十三弦,此乃筝也。雜樂筝變十有二弦,它樂皆十有三弦。軋筝已竹片閏其端而軋之,清樂筝用骨爪長寸于,以代指。
由于元代史料的缺乏,僅能從元史禮樂志中了解,在宴樂中使用了沿襲宋制 兩頭微垂 的筝。明代也繼續承襲下來,而形狀有逐漸減小的趨勢。
到了清代,對于樂器的記載就十分清楚,多謂筝爲十四弦,兩組八度約七聲音階定律。清朝通典樂四絲五筝類: 筝似瑟而小,十四弦各随宮調設柱和弦,已皆律呂。通體用桐木金漆,樑及尾邊用紫枟,弦孔用象牙飾。唐書言十三弦或十二弦不可考。今十四弦,則五聲二變爲七,倍之,故爲十四也。
民國以後,因大量西化的影響,在弦的材料上以及筝的構造上有較大的變化。除傳統的絲弦十三弦小筝外,慢慢發展出十六弦的金屬弦筝。複音式的新式筝、蝶式筝也發展到十八弦、二十一弦、二十五弦、二十六弦、四十四弦等。大型帶有踏闆轉調的筝,音域增廣、轉調方便。筝弦也由金屬質改良爲外纏尼龍絲的形式,音質純、彈奏順暢。目前國内則以十及二十一弦外纏尼龍絲弦筝爲主。
古筝琴弦的材質變遷
制作任何一件弦樂器,首先就要設計好琴弦的振頻(張力)與形制(直徑與長度),也就是質量與規格。
曆史上的古筝弦經曆過幾個階段,較早是一般使用動物的筋風幹爲弦(鹿筋),也有以動物的毛發爲弦(馬尾),這類弦的優點是聲音柔和,缺點是音量小,易走音,使用壽命短。
到了近代,開始用尼龍弦代替,但是變化不大。潮州筝采用裸鋼絲弦來代替,達到了柔美、細膩、多韻的演奏風格,音量增加,但是偏硬。
在技法的快速發展的背景下,們對琴弦的要求越來越高,于是有人率先使用尼龍鋼絲弦來代理傳統琴弦,古筝弦的發展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,既有傳統弦的柔和,又有鋼絲弦的韌性,音量也有了質的提高,得到了行業的普遍認可,也普及到了各個廠家的制造中。
鋼絲尼龍弦爲什麽會替代絲弦?
20世紀50年代以前,我國古筝一直使用絲弦,在唐代把絲弦染成朱紅、翠綠或青色,偶爾也使用鵾雞的筋作弦。絲弦的使用一直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,在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《詩經》中就出現了琴瑟兩種絲弦樂器,表明我國古代高度發達的絲蠶養殖業,給樂器的設計制造進程奠定了物質基礎,可以說絲弦技法是我國樂器制造技術的優秀代表技藝。20世紀50 年代後,大量古筝新作品、新技法的出現,特别是民族樂隊 交響化 的出現,古筝的音準穩定性和琴弦使用壽命等問題,使古筝的推廣受到制約。在此背景下,一批樂器改良者在上海民族樂器一廠的協同努力下,創制出以鋼絲爲芯弦,外纏尼龍絲的鋼絲尼龍弦。該弦音準穩定,使用壽命長,音色接近絲弦,從而獲得成功,一舉颠覆了2000多年的絲弦使用傳統,并迅速推廣到全國。但這一單一的音色審美傾向,近幾年正受到筝界人士的關注,有識之士認爲多元的音色是筝藝發展的生命源泉之一。日本的筝藝琴弦,仍以唐代的絲弦音色爲标準,并以現代技法研制出仿絲弦的琴弦,解決了音準和壽命問題,爲我國筝藝的健康發展,提供了良好的借鑒方案。
國産鋼絲與進口鋼絲的區别
鋼絲質量的柔韌和使用壽命與琴弦中的含碳量有直接的聯系,進口鋼絲任意截取一段,含碳量的比例都是一樣的,國産鋼絲可能會出現某10mm的含量高,某10mm的含量低,平均的含碳量和标準含碳量一緻。
其次就是規格,部分品牌的琴弦會有不圓的情況,也有高音區的弦比低音區的弦粗的情況出現,這是因爲拉絲模具的過度使用導緻,當然,這樣的古筝弦也會對古筝演奏帶來相當的影響。
古筝1弦到21弦從哪個方向算起?
行業标準和古筝圈内的弦号叫法,都是統一的。和的命名方式不同的是,最細、最高音的弦,弦号最小(古琴爲最大)。靠近演奏者一側的弦号爲1号弦,依次向前至弦号最大、琴弦最粗的21弦。
琴弦的不同顔色代表什麽意思?
現常用的鋼絲尼龍弦外表是白色的,而古筝全套的21根弦中,有四根弦是綠色或紅色的,分别是3弦、8弦、13弦、18弦,這種顔色标識是爲了讓演奏者更容易分清音區。距離最近的兩根綠色弦之間,在音程關系上爲八度,第八弦的音高爲a1(小字一組的a)。
古筝如何上弦?
古筝的上弦,有用肖釘(肖子)的,也有用木軸的。上弦的部位,有的在筝頭,有的在筝尾。固定另一端琴弦的方法,有的挂在挂弦釘上,有的穿在穿弦孔中。這裏介紹筝尾用肖釘上弦,筝頭用穿弦孔固定琴弦的上弦方法。上弦的順序一般從第一弦開始,依次上到第二十一弦。這種按弦序由低至高的上弦方法,安放碼子比較方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