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代詩人李白寫有五言詩《春思》:“燕草如碧絲,秦桑低綠枝。當君懷歸日,是妾斷腸時!春風不相識,何事入羅帏?”這首詩以第一人稱的口吻描寫了一位女子深深眷戀着丈夫的心緒。
《秦桑曲》是曲作者借用詩中“秦桑”一詞,運用流行在陝西關中一帶的戲曲音樂“碗碗腔”素材,加工提煉後創作而成的。樂曲通過委婉、纏綿、激情的旋律變化,描述了深情的女子思念家鄉、思念親人,盼望早日與家人團聚的迫切心情。
該曲的創作手法簡潔精煉,曲式結構嚴密緊湊,它繼承和沿用了戲曲闆腔體的各種闆式轉換,全曲有“蘇闆”(引子部分)、“慢闆”、“緊闆”(快闆部分)、“閃闆”及“散闆”等多種闆式的變化。引子部分運用了多變的節奏轉換,借以表現激越的思緒,猶如潮水拍打着心弦。漸漸地音樂由激動轉爲平靜,慢闆部分以委婉、柔和的音調,深情地傾訴了思念遠方親人的悲切心情,如泣如訴,扣人心弦;在轉到快闆部分之前,運用了碗碗腔音樂中常見的七度音程大跳,作爲承前啓後的連接和感情由悲轉激的紐帶,使音樂急驟轉化,情緒激昂,節奏變緊,使思念的急切情感進入高潮。樂曲的尾聲與快闆部分是一氣呵成的,在節奏上比較自由,具有散闆性質,但散而不松,激動的情緒給人以渴望急切之感(見邵吉民《秦桑曲與陝西秦筝流派》)。
古筝發源于秦地,也稱爲秦筝,我個人認爲,此處所講的“秦”是對地望的稱謂,其地域覆蓋面是很廣的,并非隻是指古代秦國的某地,因而在發展過程中與西北各地區的民間音樂有着血肉聯系。《秦桑曲》借鑒了陝西民間音樂,尤其是地方戲曲的音階音律特點,形成了以下兩個主要風格特征:
一、在音律上表現爲徵調式七聲音階中的兩個特性音(也稱偏音)4與7的音高帶有微差,4音略偏高(接近于升4),7音略偏低(接近于降7),而且根據旋律的進行,這兩個音還具有遊移性和不穩定性。它們的遊移走向通常是4向3音的方向遊移,7向6音的方向遊移。這種由不穩定到穩定的傾向,形成了樂曲獨特的韻味。
二、在旋律進行上的特點是:在一般情況下,上行跳進,下行級進。這種曲調旋法,具有鮮明的對比性,上行跳進可産生激動、活躍的情緒;下行級進則産生委婉、哀怨的效果。音樂通過旋律進行中級進與跳進的交互運用,委婉中有哀怨、激動中有抒情,使人在跌宕錯落、莫辯宮商的離迷之際,充分領略了陝西音樂中的神韻,感受到樂曲所表現的“熱耳酸心”的藝術效果。
——摘自湖南文藝出版社《古筝創作曲精選》